据Interact Analysis统计,全球有超过15万个仓库,但有3/4尚未实现自动化。随着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,仓储自动化、智能化的市场空间将会快速增长,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690亿美元;预计到2027年底,全球部署量将达到400万台。

以上数据和观点,均证明了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巨大市场前景。尤其是,最近两年,随着5G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,AMR在仓储和工业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。

郑勇说,最近两年,移动机器人行业正在快速增长。他提到一组数据:2015年到2020年,极智嘉一共卖了1万台机器人。但2020年至2021年一年时间,就卖了1万台,相当于1年内卖了前5年加起来的销量。据了解,极智嘉已在全球累计销售超4万台AMR。

这个赛道里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选手,和郑勇一样看到AMR市场潜力的,还有很多巨头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在中国就有50余家仓储机器人公司,除了京东、阿里、苏宁等电商巨头,海康威视、旷视等创业公司和格力等一些老牌企业也在布局,竞争态势相当激烈。

巨头的优势很明显:带资入场,自带场景、品牌和群众基础。它们在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同时,也加剧了竞争。 作为创业公司和“原生玩家”,极智嘉在一众老牌企业面前,显得更为年轻。此外,一些借融资喂大的创业类公司,也在争抢市场份额。

郑勇关注到,2022年,由于整个大环境变化,行业的调整重心开始从增长走向盈利,“过去,大家的价格竞争比较激烈,现在竞争仍然激烈,但公司之间更关注差异化,业务方向会有选择,基于此各自建立优势。”郑勇说。总体来看,“现在行业百花齐放,但没有中流砥柱。”

让他注意到的是,物流自动化领域的解决方案层出不穷,这个趋势对行业有好有坏,好的方面是,大家有了更多思考,但这种变化也让客户无所适从。“这个弊端也是蛮糟糕的,每个方案都在说自己的理论优势,但没有经过长期打磨,稳定性不够,劣势很明显,问题也很多。”

郑勇还发现,经过市场洗牌,大家在新产品的推出方面更加谨慎。“这考验的是企业的定力。这样的市场情况下,我们也在反思,极智嘉本身已经走过了7年,现在正值‘七年之痒’,确实到了要去调整和聚焦的时候。”

“经营模式的调整,就是要更加追求效率,专注高效的增长,专注盈利和现金流。聚焦的过程,则是如何把握‘战略’里面的‘略’,相比聚焦什么,更重要的是say no(说不)。很多地方都要变,有的业务要拒绝,资源投入、人员安排也要变化。”郑勇说。

郑勇坦言,这个过程很难。不同于以往只需把增长做到最高的目标,此次调整,整个过程要跟团队做好拉通,加强执行力。同时,尽可能减少理解差异,文化上短期内也会有磨合。“相对而言,我们很庆幸,尽管市场在艰难整合,我们也还有很好的优势。”

“虽然是第一,但我们对自己的位置也更清晰了。”郑勇认为,极智嘉的先发优势是技术基础的积累,这让公司面对任何产品需求都能迅速应对,“物流机器人看似同质化,其实客户需求是不同的,过去7年的积累,让我们在自己的技术平台积累了很多能力。”

此外,在B2B行业,品牌口碑对公司整体业务发展也很重要,郑勇认为,这同样有赖于日积月累的沉淀。“一个仓储物流机器人项目要上马,如果不邀请极智嘉(参与),客户都会担心,这个招投标客观吗?”